在新中国初期的众多开国将领中,有很多人投身于军事教育事业,比如张震、廖汉生、郭化若、刘忠和钟期光等。然而,在这些名字中,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,但却热衷教育和学习的少将——王兆相。他在教育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,展现了对知识传播的极大兴趣。
王兆相出身于陕北的红军,他的革命生涯受到了哥哥的激励,从而参与到刘志丹所领导的陕北红军游击队中。在土地革命期间,他曾担任师长的职务。抗战时期,他则出任军分区的司令员,而在解放战争时期,他的职位又是师长和军分区司令员。1955年,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,标志着他在军旅生涯中的重要成就。
新中国成立后,王兆相被调任至后勤学院,工作时长长达六年,之后又升任长沙高级工程兵学校的校长,这一职务属于正军级。长沙高等工程兵学校成立于1951年,由朱老总命名,专门负责培养从副营级到副师级的军事干部。王兆相就任校长时,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已经逐渐成型。
在1960年,长沙工程兵学校进行了改建,正式升格为兵团级的工程兵学院,工程兵副司令员与院长的职务由王兆相担任副院长。到了1965年,他接过了院长的职务,在新中国的工程建设中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,他为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与欣慰。
长期在战争年代担任主官的王兆相,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却选择留在教育领域工作呢?这与他在战争期间的严谨学习态度是密切相关的。尽管他长期在前线作战,抗战期间依然在抗日军政大学、马列主义学院、党校和军事学院等地苦读,提升自身素养。
展开剩余56%新中国成立后,无论是在后勤学院还是在工程兵学院,王兆相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。他认为,教育工作能带来大量的新知识。他自认读书不多,作为一名羊倌的出身让他感到个人水平还有很大差距,因此他始终自我鞭策,努力学习。
每当有空余时间,他都会主动去旁听各种课程,对后勤、工程兵、党史、哲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充满好奇。在军校工作了十余年的王兆相,在军事和政治理论方面的积累显著提高,在与一些专家教授讨论专业问题时,他侃侃而谈,条理清晰,让人难以相信他出身的背景。
在军队的教育机构中,王兆相深感乐趣,无论他人是否喜欢这个环境,他始终认为,在和平时代,作为一名军人,无论是在战斗部队还是在教育机构,都应尽心尽力为国家、人民和军队服务,这是一份光荣而重要的责任。
发布于:天津市